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233 成分迥异的第二军团(6)

能用亦要防!

海船靠岸,皖北众人目瞪口呆,庞大的战舰,岸上的炮台,一队队的兵,还有码头那奇怪的水泥道路~

全是西洋景!

尤其是水泥道路,坚硬平整像铜镜一般,比县里的官道好走一百倍,码头卸货非常方便!

关于如何点亮后勤运输(陆路)的科技树,无非是两点:一,道路。二,载具。

对此李郁早有筹划,只不过战事紧急,只能先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

按照轻重缓急,一条条来。

把银子用在刀把,啊不对,刀背,啊还不对,是刀刃上~

东山步兵士官学校,第三届学生又提前毕业了,身穿崭新军服,腰挎指挥剑,走马上任。

一人站在高处,大声喊道:

“皖北老乡们,你们从今日开始正式当兵吃粮了。”

“月饷银1两,月底发放。一天三顿,顿顿吃饱。”

“要是有不敢当兵的孬种,现在站出来还来得及。去做工,待遇减半。”

正如李郁所料,

大部分人没有犹豫,选择了吃的更好,饷银更高的职业!

只有极少数人,默默走到一边被编入了匠役营,还有开垦队。

刘武站在炮台高处,笑着说道:

“主公真乃今亮,算无遗策。一直不让我攻打崇明县城,甚至还默许狼山镇绿营兵渡江增兵。原来是为了练兵,拿县城做磨刀石。”

一群群的皖北汉子,以颍州府人氏为主,夹杂着寿州,庐州人。

在火枪队的监督下开始换装,洗澡。

夏季炎热,汉子们集体走进旁边的一条小河。

上岸后,需要将脑袋浸入一木桶。桶里的药水会把虱子全部杀死。然后就是领取新衣服和鞋子。

愿意剪辫的,赏银1两。不愿意的,也不强求。

这一点,李家军许多人颇有微词。

只有李郁比较淡定,他的解释是:

“看的见的辫子好剪,看不见的辫子很难剪。”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即使有1两赏银的巨大诱惑。愿意剪辫子的也十不足一,7000多号新兵,剪辫赏银仅仅发出去152两。

于是,一道新鲜热乎的命令立即下来了。

剪辫的152人,全部提拔担任副队长。原本的粗布军服不变,额外发放军官大檐帽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