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饭菜,浅雪和素汐带着太子、公主回去休息,其他侧妃也纷纷退下。
剩下的七個人,一边喝着茶,一边谈到了正题。
朱祁钰笑问道:“我听说兴安侯曾与张御史纵论天下将才。如今国难当头,可否请兴安侯再为朕一论,有谁可为统帅?”
徐亨见正题来了,连忙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末将当时不过是顽笑之语,不想连陛下都听说了。
若论帅才,大明近来曾统兵超过十万的,不过四人而已:英国公张辅、靖远伯王骥、宁阳侯陈懋、定西侯蒋贵。
今年多事,定西侯病殁、英国公阵亡。
现在就只剩下靖远伯和宁阳侯了。而这两人统兵十万之时,都是在南方作战。南蛮的战力,还是远不如北虏的。
所以现在没人有过统兵十万,大战北虏的经历。”
朱祁钰闻言,重重地叹口气:“如今北方是这个样子,该如何对付瓦剌,还请兴安侯赐教。”
徐亨回道:“陛下真想听臣说心里话?”
“自然,请兴安侯畅所欲言。”
“那请陛下先恕末将无罪。”
“可以,这里没有外人,兴安侯尽管讲就是。”
徐亨得到承诺,方才回道:“如今瓦剌成势,是由仁庙、宣庙和太上皇,三代人错误的战略造成的。”
朱祁钰一听,顿时来了精神,这还是第一次,有人直接把错误归于皇帝呢。
徐亨又继续说道:“三杨固然都是奸臣,但他们的荒诞行为背后,实际上都是由先帝的纵容所致。
仁宣治世,跟文景之治有本质的区别:孝文皇帝是极度渴望能够开疆拓土的,只是受限于大汉当时的国力,只能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所以孝文皇帝与孝景皇帝才会继续休养生息、励精图治,最后将一个强盛无比的帝国交给了孝武皇帝。
而先帝就不一样了,先帝是发自内心地对开疆拓土不感兴趣。所谓的休养生息,都是建立在牺牲国家长远布局的基础上。
就比如眼前,先帝与三杨配合,放弃东胜卫、开平卫,既不注重长城的防御,也不注重整顿武备。以致军备废驰,长城防线也形同虚设。
而且先帝对蒙元采取不闻不问的消极态度,不对蒙元内部进行分化制衡,坐视瓦剌坐大,统一蒙古。种种目光短浅的操作下来,终于有了现在的土木之败。”
朱祁钰闻言,都惊呆了,朝中有很多文臣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