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放不开手脚,暗中赐了他尚方宝剑。而南京府的提学早就钦佩他的学问和为人,让他也来参加此次阅卷,共同完成为国家取士的任务。
李纲李知县看了这首诗后,说道:“这首诗,是一位功成名就的高洁之志,晚年归隐山林,在临终之时的绝笔。一句‘回首平生无憾事,曾于绝壁垒昆山’,叙述了一位曾经为国舍身忘死的英雄志士,他曾经在绝壁为国家垒起了昆山,使我们华夏的脊梁得以再次挺起。”
“绝壁垒山,何等危险之事,但他和他的追随者办到了。难道诸君认为这样的志向还不够高洁吗?如果我们每一位在坐者,临终的时候都能够自豪地说,我一辈子没有什么遗憾的事了,因为我已经为国家的崛起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所以,我认为此诗在这次的试卷中,应算一等一的佳作。”其他几位阅倦老师听李纲这么一剖析,都认为此诗确实不错。这样,赵重阳这篇并不算特别优秀的七绝居然得了高分。”
这个时代,对士大夫太优惠了。一旦中举,自己就真正的踏进了士族的门坎,成了士大夫的一元。
虽然,赵重阳提倡士农工商一律平等,但从秦汉以来,一千多年形成的固有观念,不是谁说改变就轻易改变得过来的。
所以,既然暂时改变不了这种等级观念,赵重阳就只有先爬上高处,取得了各种特权后,再慢慢地改变人们的观念。
因此,赵重阳还是尽量强迫自己将八股文章练得得心应手。敏捷的反应、敏锐的洞察能力,辩证的思维方法,加上超越这个时代上千年的见识,使得赵重阳的策论堪称写得精彩,这次毫无悬念,获得了真正的头彩!
最后,考试成绩总汇,他毫无疑问地取得了府试第一的名的好成绩,成了一个受到大家追捧的解元。
但当府学的教授将他的名字与登记的资料对照时,发现今年的解元只有九岁半,这可是至随唐开科取士以来取上的最年轻的一个举人,除此之外,从来末听说在十岁以前就有中举人的。
这也太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了,9岁多的孩童,大多数都还在启蒙阶段,四书五经也才开始接触,谁知这家的孩子,竟然在一众高手中脱颖而出,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放榜的这天,南京府学的大门前万人空巷,人头攒动,大家都争着看榜。
这次全州共取了二百三十名举人,占全部考生的六分之一。
赵重阳和赵安用不着挤到前面去就已经知道结果了,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