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钢铁,都要用于制造火器。
为了应对西夏和辽国的威胁,从宝元年间开始,大宋就大量制造火器。
像最开始的八万火器部队,有十六军,每军三个炮兵营,每个炮兵营有大炮十门,威远炮六十尊,总计全军重火炮四百八十门,小钢炮三千尊。
这还不算守城炮以及残次品。
因为重火炮行动不便,靠牵引车拉经常会陷入坑里,导致军队布置很少,主要的重炮都是放在边境城池上。
所以从战争开始之初,大宋就一直在疯狂地堆火器,造的枪支弹药堆积如山。
即便战争停下来,基于赵祯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缘故,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宋的火器依旧在不断地制造,火器数量自然也在增加。
十余年过去,经过火器司统计,那种两千斤的重炮,大宋造了足足五千多门,威远炮达到了一万多尊,各类燧发枪百多万杆,手榴弹更是数以百万计。
而重炮一门成本差不多180-200贯,威远炮成本约20-30贯,燧发枪成本低廉,差不多1.5贯,手榴弹就属于消耗品,成本非常少,就一点铁和黑火药,大概值个十几文的样子。
再算上这些年投入在火器上包括的研发、人力、材料、维护等成本,总成本差不多一千多万贯。
其中里面花最多的就是黑火药,其余东西都是打造出来可以用,黑火药就是消耗一点就得造,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一直是开销大头。
只是这些年一直没什么战事,除了日常训练以外,大部分火器只能放在仓库里,受限于保管技术以及各种原因,火器的折损还是非常大,很多都在残酷的战场上沦为废品。
这里面可能会存在一些监管不力的问题,但也基本上不存在倒卖军火的问题。
因为大宋严格管控枪支,不允许流出民间,这年代交通不便,大量军械也没有办法运输到国外去,就算军方的人想倒卖军火也没有任何办法把那么多东西卖出去。
所以差不多就是保管不当,以至于损坏、生锈等问题频发。
只是也没办法。
庆历十年大宋火器升级,化学院有专家利用明胶将硝化纤维的稳定性和易燃性问题解决,使得大宋正式迈入了无烟火药时代。
加上钢铁技术也得到了提升,铬钢、镍钢等高强度钢材出现,新材料迅速成为了香饽饽。
用无烟火药和新型钢铁研发出来的无烟步枪、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