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七章 惹怒大宋的下场(3)

炽烈的阳光晒着,屋中闷热,虽然门窗都打开着四面通风,却还是让人心烦意乱,场间十多个宰相,只有赵骏、范仲淹、晏殊、蒋堂、蔡齐、宋绶在。

他们的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下,身子骨硬朗,还算年富力强,虽然酷热却还是能够坚持得住。

其余宰相都六七十岁了,确实有点扛不住。

如吕夷简和王曾二人这段时间也算是陆陆续续恢复了身体健康,虽然苍老了不少,但又很快回到了工作岗位继续办公,不过因天气太热,回家休息。

“总算是整理好了,今年咱们又该有大动作了。”范仲淹擦了擦额头的汗,将手中的公文从码齐,准备下午交由赵祯最后审核。

经过小半年的商议,从最开始他与赵骏一起谈好今年改革内容,最后又几次删减增幅,确定不会引起政制院诸多宰相的反对之后,才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商讨。

但即便是如此,大家也各有意见。有人认为现在才刚过两年好日子,就搞那么大的动作,全国性范围的调动,会不会引起财政枯竭,国家动荡。

也有人认为未来既然是蒸汽动力,而且水泥厂、砖厂等厂子也在大范围扩建,将来的道路就应该是水泥路,再不济也应该是砖石路,而不是现在继续修夯土路。

等将来大范围休整土路之后,又马上开始修砖石路水泥路之类,会不会导致财政反复,不断地投资难以回本,最终造成浪费的情况。

为此赵骏只能耐心解释。

首先经过财政部的预算,每年调拨的大基建费用在三千万贯左右,这些钱都是原来军费冗费省下来的,不会伤及国库根本。

其次是砖石路和水泥路的问题,这些东西包括火车,由于橡胶生长需要八年,赵骏认为至少也应该是要十年以后才能发力建设,二到三十年后才能彻底普及。

毕竟水泥路的主要作用还是供应汽车使用,马车走水泥路还是太奢侈了点。在蒸汽机还无法量产,蒸汽动力不能大幅度建设的情况下,就像运河一样,保证古代社会基础建设问题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在未来至少还能用三十年的情况下,先建设普通的夯土路,等将来蒸汽机普及,甚至通过蒸汽动力研发出了电力以及内燃机,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建设砖石路和水泥路也不迟。

于是三四个月下来,最后政制院终于统一了意见,做出了从政治、军事、经济、农业、教育、科技、医疗、外交、文化、基建乃至自然资源等等重大事项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