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九十二章 解试(5)

“大河治理之策!”“秦国为何能一统天下。”

第一日考的是策论,策和论分别是两场。

第二日考的是经义。

第三日则是诗词歌赋。

“策”问的是黄河治理的办法,“论”则是论述一下为什么秦国能一统六国。

这俩题目倒是不新鲜。

历朝历代都是个大题目,有的时候是给你一个问题,论地方如何治理,有的时候是敌国如果来犯,应该用什么策略,其中河道治理也常会出现,都快变成常规题了。

赵骏对于这个题目自然有想法,甚至之前写“策”的时候,就以治理黄河为题做过策论,还得到王曾的认可。

所以他也没有迟疑,取笔沾墨,一气呵成,直接把原来写的策论几乎没改动多少就写了上去,反正都是自己写的,跟押对了题没什么区别。

思路正确后自然是笔走龙蛇,没过多久他就把一篇洋洋洒洒的治河策论写出来。

接着就是论。

这也不用想,把《六国论》给他弄上去。

因为太对题了,又恰好高中语文都学过,背得出来,即便有些忘记了,也自己填空上去就是了,因此几乎没什么犹豫可言。

当下笔走龙蛇,在答卷上迅速做题。

而跟赵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围诸多士子一脸苦恼。

虽然大家都坐在木屋内,互相看不见彼此,可大部分人的共同点就是抓耳挠腮,不时在草纸上写写画画,苦思冥想。

赵骏是有思路,如同站在上帝视角。而对于他们来说,这题目的难度就相当大了。

时间只有六个小时,要在短短六个小时内整理出策和论的思路出来,再写个几百上千字,难度比高考还要难。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如同你在高考语文的时候,要你在六个小时内写出一篇几百上千字关于黄河治理的办法,以及一篇秦国为什么能统一的论文。

乱写也可以,那自然是零分。要想拿到高分,不仅要符合策论的行文格式,还得写出里面的道理,策略至少要理论上可行,论文则必须保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想法。

由此可见这难度到底有多大。

并且这还只是解试。

在范仲淹和王安石改革贡举之前,宋初的解试和省试的考试内容其实差不多,都是诗词歌赋、经义、策论三项,只不过考题量和考试范围有区别。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