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九十七章 人的悲欢总是不同(1)

这日傍晚时分,两宫拥着赵煦,驾临内东门下小殿召见了两位翰林学士。

口授了旨意。

于是,第二日丁卯(初四)。

两道宣麻制书,从宫中降出。

银青光禄大夫、西太一宫使、知河南府韩绛,落西太一宫使,进拜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进封康国公,加封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寄禄官自银青光禄大夫,升任金紫光禄大夫。

致仕前宰相、守太师、潞国公文彦博,落致仕,进拜平章军国重事,守太师,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寄禄官恢复为紫金光禄大夫。

同时,还有一道起复诏书,同日颁布。

责授筠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沈括起复为提举专一制造军器局,弥英阁讲书,寄禄官恢复为从六品朝请大夫。

比起被责授前的中大夫,降了三级。

同日,距离汴京一千多里外的浩浩长江航道中。

一艘乌篷船,在这浩浩江水中,飘摇着向前。

苏轼布衣常服,坐在船头,望着浩浩江水,也回望着身后渐渐远去的山川。

心头百感交集。

他的妾室王朝云,来到他跟前,问道:“郎君不舍张公?”

苏轼点点头。

去年七年正月,他五年黄州团练副使责授期满,大行皇帝亲发手诏,准许他离开黄州,前往条件更好距离汴京也比较近的汝州居住。

虽依然是责贬,但人身自由已经得到了部分恢复。

不再限制访友,也不再限制书信往来。

于是,苏轼利用这段时间,去看望了自己的弟弟。

那个在乌台诗案里,拿着自己的官职差遣,给他抵罪的苏辙。

然后来到了江宁,拜谢了乌台诗案中打破隐居的沉默,出手为他求情的王安石。

出乎苏轼的意料,王安石对他这个曾经的政敌的来访非常欢迎,不仅仅带着苏轼参观了他亲手种在半山园中的花草,还请他到保宁禅院中饮茶、参禅,两人讨论佛道,品评天下诗文,竟有几分知己的味道。

王安石甚至盛情邀请苏轼在江宁住下。

还说汴京那边他可以去打招呼,苏轼非常感动,奈何囊中羞涩,根本买不起江宁的田宅,只能作罢。

离开江宁,苏轼又受到朋友邀请,前往真州。

也是在真州的时候,他得到一个消息,与他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