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士子,似乎是叫特奏名的
六哥想做什么?向太后柔声问着。
儿在想是不是可以从今年的科举特奏名进士之中,选一些愿意自愿跟随两位国亲去熙河路教书育人之人
给他们一些奖赏
譬如说,若能教出一位能过发解试的读书种子,便可赏赐个官儿
若能如此,两位国亲此行也能在青史之上留名了!
这下子,太皇太后和向太后都吃惊了。
因为,这明显不是赵煦这个年纪可以想到的事情,特别是那个特奏名进士教出一个能过发解试的举子,就给一个官做的办法,不可能是小官家想的出来的。
太夸张了!
于是,向太后问道:六哥为何会有此念?
赵煦看着向太后,眨眨眼睛,道:儿看书时看到的!
嗯?
赵煦答道:父皇留下的御书中,有一份大臣的奏疏
那位大臣,似乎是叫什么
范什么来着?
对了!范纯仁!赵煦说道:范纯仁在奏疏中,请在沿边兴学校
儿还看了另外一个叫吕大防和王光祖的奏疏
吕大防言,要在一个叫成都的地方,建立学校
王光祖说,有个叫泸州的地方,当地百姓都渴望有大儒前去讲学,请父皇派些官儿去,实在派不出的话,就派些特奏名也行,王光祖还说了,可以给愿意去的特奏名一些奖赏,譬如财帛什么的
不过儿觉得,财帛恐怕不够,得给官儿才行!
向太后和太皇太后顿时面面相觑。
六哥平时在殿中,会看大行皇帝留下的奏疏?
赵煦点点头,睁着一双无辜的眼睛问道:儿做错了吗?
向太后紧紧抱着这个乖巧懂事的叫人心疼的孩子:我儿没有做错!
母后就是有些心疼你!
是啊!
她都想象的到,勤奋好学的六哥,每天在殿中读完书,就开始看那些大行皇帝的奏疏。
他如饥似渴的从中汲取着知识。
他努力的理解着那些晦涩的文字。
同时也在极力的开始分析、大臣们的言论。
最了不起的是——他以赤子之心,记下了那些他觉得不错的事情,甚至举一反三,有了自己的想法。
然后在现在,在今天,在她和太皇太后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