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
胡大发声音发涩:“我娘也没有能从旱灾里活下来。”
那人一愣:“那你家里”
胡大发叹了一口气:“就剩我了。”
那人也轻轻叹了一口气。
胡大发说:“我如今跟着湘王。往事不好再提。”
那人皱眉:“只是”
大明对待逃兵十分严厉。
乡里邻居不举报要连坐,其他人举报有赏。
就算他不动这个心思,也难保别人不会。
再说,作为逃兵,胡大发连路引都开不到,是如何能活到现在的,还成了湘王的手下。
真是让他匪夷所思。
他自己都是因为京畿守卫被抽调太多,才从其他卫所调人过来,然后运气好又被朱柏选上,才会在这里当驿站卫兵。
胡大发说:“放心,湘王知道,而且已经帮我解决了,还替我改了名。我只是懒得跟人费口舌解释。”
那人恍然大悟,若是朱柏出面,那就不奇怪了。
他点头:“知道了。胡大哥多保重。”
------
官牙局报给老朱的折子上写的是:太子殿下领众人设计围歼倭寇两百零八人,活捉内应两人。
老朱自然知道不是朱标的本事,可是依旧很兴奋,连声说:“咱的好儿子,果然有咱的风范。”
他立刻回了信,叫朱标和朱柏务必小心。
他叫人在早朝念了这个折子。
文官都说太子果然有储君风范,淡定指挥,将计就计。
武官说应该增派护卫去。
老朱等大家拍完了马屁,才似笑非笑地问:“诸位有没有看出什么问题来。”
兵部侍郎出列跪下了:“臣有罪,没有把海岸线守好。”
然后那些文官们才反应过来,倭寇这特么都打到常州了,再往里奔袭半日就进应天了。
虽然两百倭寇绝不可能对应天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可是却大大暴露了防线的薄弱。
然后大家都默默擦冷汗。
老朱说:“咱知道倭寇不太好防,但是还是要想办法。不然我堂堂大明的官兵连几个海盗都制不住,颜面何存?!”
武将们跪下:“遵旨。”
刘伯温散了朝以后特地去官牙局找送信的人,想问一问那一夜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