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位就是大周儒家未来的孔圣人?”
心念至此,秦寿心底招揽对方的想法便越发热切。
他想要在秦国重现百家争鸣的盛事,如果少了儒家,那必定会少了诸多乐趣。
而今儒家出现,从对方的口中,他还得知了奉行无为的“李耳”。
如果历史真有必然性,那么李耳必定是那位道家圣人。
如果能够将这些人都齐聚秦国,便足以支撑秦寿在秦国建立一座学宫。
不知不觉之中,秦寿便已经将孔儒上升到了“圣人”的高度,这让他在与孔儒的交谈之时,心态上生出了某种变化。
以至于他虽然求贤若渴,却并不敢贸然邀请孔儒前往秦国,担心会唐突了这位“儒家圣人”。
而就在秦寿绞尽脑汁该如何开口邀请的时候,他对面的孔儒也是满心震惊。
眼前的秦国君虽然对大周的“礼乐治国”并不看重,甚至对商国的“以法治国”还要看好一些。
然而在他提出“仁礼治国”之后,秦国君竟然能够提出诸多非凡的见解。
孔儒自有了自己的“道”之后,便一直缺乏一个实践的机会。
无论是周世子还是他周游列国之时所见的其他诸侯,甚至是他曾经效命的奄国君,这些人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却都没有赞同过他的观念。
而在秦寿的身上,孔儒看到了“仁治”的希望。
于是他不由自主的坐直了自己的身体,恭敬的向着秦寿请教问道:“不知道秦君以为,以“仁礼治国”,可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
秦寿闻言之后也坐直了身体,目光坚定的与他对面的孔儒对视,随后方才开口说道:“不能。”
孔儒的眸光中浮现出了些许的失望,但他还是满脸凝重的继续询问“如何不能?”
秦寿的身体紧绷,而后继续说道:“商依法治国,法宽,则民不畏法,则法不能约束百姓的行为,以至于作奸犯科者不计其数。
法严则暴,则民多怨念,诸侯趁机作乱,揭竿而起者,不计其数,以至于国家凋敝。”
孔儒闻言点了点头,这也是他不喜欢依法治国的原因。
“如此,为何秦君又说仁礼无法治国呢?”
秦寿面色依旧平静,继续开口说道:“大周行分封,以礼乐治国,规定了公卿诸侯士大夫与国人奴隶所能够享受的不同待遇,却也将天下人划分成了三六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