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六八七章 清理门户(2)

再难也要改,”杨铭沉声道:

“民无田,则无以为生计,失其田者易涉险,于国无利,十五道监察使不能再拖了,今年的举人没上来,就拿前年的,大前年的补,赋税烂成这个样子,国库没了收入,下面的那些官员还在跟朝廷诉苦,吏部发文,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抢,也把钱给我抢上来,哪个剥削平民,我就将他那颗头颅,挂在他的衙门口。”

国家没钱,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等于整个国家的运转都要出问题了,要么就得想办法尽快找钱。

但是下面的地方官呢,一个个都在诉苦,说什么大乱初定,赋税难以征缴。

这是实情,但是朝廷不能认这个实情,所以必须逼迫地方官,想办法搞钱,而地方官一旦去想办法,首先会打平民的主意,所以才有十五道监察使,以及杨铭的那句狠话。

实际上是在暗示地方官,对当地世家下手。

来钱就这两个路子嘛,一是平民,一是世家,一场天下大乱,人心思安,世家在这个时候,肯定也是选择破财免灾,而不是与朝廷叫板。

“十五个人选,需要尽早定下来,”杨恭仁点头道:“四月份,就得让他们下派地方,审查田亩情况,兼并之现象,当下却是需要重办一些人了。”

国家好,门阀就好,所以门阀的利益,与杨铭目前是一致的,他们兼并的那些土地,是吐不出来的,我不吐,总得有人吐,不然国家没钱,所以那些地方小世家,就会成为整改对象。

在这种压力下,小世家就会谋求出路,学堂和科举,就是他们最好的机会,等到这些人上来,就会与现在的门阀集团,形成对抗,杨铭便可以有机会借世家以抗世家。

当然,这个过程很漫长,最少得十几年,才会有初步改观,那些寒门子弟才有机会崭露头角。

杨铭今年三十一,十几二十年还是等的了的。

“田制,非一蹴而就之事,当下国事艰难至此,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尽早充盈国库?”杨铭环顾众臣道。

崔民焘又一次站出来道:“臣有一个办法,就是有点朝令夕改,容易引发一些人对朝廷的不满。”

杨玄感皱眉道:“那你还是别说了,朝令夕改失信于天下,不可为也。”

裴矩微笑看向崔民焘,道:“伯颖(崔民焘字)不妨先讲一讲。”

崔民焘点头道:“佛、道二教昌盛,道士、女冠、僧尼数百万众,占膏腴上田数千万顷,其数可观,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