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11章 咱们一定能让天下百姓都吃饱肚子(2)

人也喜欢将粮卖给大明皇家粮业。

毕竟,这皇家二字,可不是谁都能用的,这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许多粮商为了收到粮食,也不得不将价格抬上来。

如此,最后得利的便是百姓,这也是大明皇家粮业存在的意义之一。

谷贱伤农啊!

这一天,农家的人来禀报,试验田里的水稻成熟了。

朱樉一边让人去通知朱标,一边赶往试验田。

所谓试验田,都是当初朱樉买下的荒地,由商业司下辖的奸商家属耕种。

技术方面,由农家的人来。

朱樉将农政全书给了他们,他们也要给朱樉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另一边,朱标收到消息的后,老朱也收到了消息,父子二人一同出了皇宫。

粮食,关乎国家的稳定,老朱和朱标都是极为重视的。

——

试验田。

农家现在的首领田九,早早就等候了。

“草民参见秦王殿下!”田九见到朱樉,赶紧行礼。

“田老不必多礼。”朱樉笑道。

随后看向周围一片金黄色的稻穗,心情舒畅。

“田老,你们辛苦了。”他认真说道。

“殿下言重了,我们也没做什么,这一切还多亏了殿下给的农政全书。”

田九连忙道。

“哎~若是没有你们如此辛劳,本王也看不到如此景象。”朱樉道。

他只是将后世的知识拿了过来,真正付出行动的,还是农家的人。

听到这话,田九心中一阵感动。

“陛下,太子殿下到!”

这时,不远处传来了陛下和太子驾到的声音。

“参见陛下,太子殿下!”

“平身!”

老朱看着周围的景象,心头感慨。

“这么大的稻穗,一亩地得产多少啊!”

接着便叫来人询问。

“回陛下,草民估计,亩产应当在四百斤左右。”田九回答道。bimilou.org

明初的粮食产量,亩产也就三百斤左右,到了明朝后期,亩产达到了五百斤。

相反满清后期,跟明后期差得远。

若不是满清时期,有红薯支撑,人口根本不可能增长到四亿。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