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 69 章 朱元璋出的馊主意(4)

朱元璋踩烂了。

朱元璋在江浙实行的政策,背后的目的很简单,没有那么多个人感情,就是简简单单三个字,“打土豪”。

当朱元璋登基后,燕云十六州荒废已久,传统产粮地河南河北四川山东等地被打了个稀巴烂,只有江浙一地相对安稳富足。

“江浙熟,天下足”,就是这个时候的谚语。这不是说江浙产量比其他地方多,而是其他地方多战乱,只有江浙的生产力水平比较高。朱元璋便拿着江浙的赋税,去恢复其他战乱地区的经济。

江浙未经历多少战乱,不仅生产力水平更高,豪商豪强也多集中在这一带。

朱元璋热爱从汉唐中学习经验。比如他的军户制度,就是基本照搬唐朝的府兵制。

打击豪强是历代英明的皇帝都需要做的事。朱元璋就效仿汉朝的守陵制度,迁江浙豪商豪强去其他地方开垦。

西汉时有一个称呼,叫“五陵少年”,代指地方豪强贵族。汉朝为了削弱地方旧贵族和豪强,想了个奇妙的主意,施恩地方豪强,让地方豪强去给皇帝修陵墓守陵墓。

这些豪强可以带走佃户、家产,但带不走土地,更带不走人脉。去守陵后,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便没有了。因此西汉前期都没有什么豪强世家。

之后,汉宣帝那个蠢儿子汉元帝废除了豪强守陵制度。

汉宣帝早就评价“乱我家者,太子也”。但因为他对许皇后的怀念和愧疚,最终没有废太子。

这是汉元帝之幸,整个汉家王朝的不幸。

朱元璋就做得简单粗暴了一些,直接把人迁走,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的、冠冕堂皇的制度,只能靠皇帝个人能力强制执行。所以当他和永乐帝之后,这抑制豪强的政策就人死政消。

但朱元璋留下了一个刻在祖训里的抑制江浙富庶地方豪强的政策,那就是影视作品中“江浙人不许当官”的原型,即不许江浙人担任“宰相、户部尚书、户部侍郎”三个钱袋子官职。

这个简单粗暴到奇葩的政策,也只有朱元璋那个脑子能想出来。

现在,这个政策就在朱元璋的脑海里成型了。

这群江浙豪强豪商既然要腐化咱们,那我就掘你们的根,加重你们的赋税,不准你们在户部当官!

陈标嘴角抽搐得整张小脸都抖动个不停。

爹,你是天才啊!

朱元璋之后被江浙人黑了近千年,几乎所有关于朱元璋的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