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十四章 七千本书(4)

寻仙问道的嘉靖皇帝,更是将这一套宦官与文臣争权玩到了极致,自己抱着个香炉住在离宫别苑的广寒殿内,看着他们为了蝇头小利打的肝脑涂地。

自三十年不上早朝的万历皇帝开始,大明朝的早朝早就变成了点名考勤会。

其实六部部议、尚书、御史、给事中廷议,文渊阁处理政务拟票批蓝,司礼监批红,比在朝堂上夸夸其谈,在行政上更加高效罢了。

所有的四品以上官员挤在皇极殿上,争吵不休,能解决问题吗?除了浪费所有人的时间,丝毫没有用处。

朱由检看着诺大的皇极殿重重的叹了口气,这不是他想要的大明朝。

赵桓来到文华殿的时候,看到张嫣已经坐在了珠帘之后,长长的甬道,厚厚的罗幕之外,大明的阁老们着大红色的锦鸡补服,端坐于司礼监秉笔太监们的面前。

六部尚书和督察御史以及给事中们坐在后排。

都是熟人,新天子还没有进行文渊阁的改组,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们也都是经年老吏,魏忠贤被抓了两天了,秉笔太监们惶惶不可终日,结果身边就换了个魏忠贤的嫡系之后,慢慢安定下来。

新天子登基,也要用人。

司礼监什么时候加入了廷议的行列,这就得问列祖列宗了。

“皇帝诏:令孙承宗、袁崇焕、徐光启、袁可立、董应举等人归京。”王承恩读了第一条廷议的议题,连张嫣都讶异的看了一眼大明的皇帝,这里面唯一让她意外的是孙承宗。

袁崇焕接连赢下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虽然是个骄悍的将领,但是眼下大明朝无人可用。

孙承宗是东林党原党魁,但是现在的东林党党魁已经是钱谦益了。

这召回来,东林党内部岂不是乱成了一锅粥?

几个阁老议论纷纷,秉笔太监们一脸淡定,这都是早就送到他们手中的议题,秉笔太监们就靠着皇帝泄题这一手,踩着文渊阁的大学士们。

“臣对不同意孙承宗归京。”黄立极首先作为首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是西党,就是陕西、山西、大同、宣府、京师的官员组成的地方性质的结党。

这股势力在朝中微不可微,他这首辅是舔魏忠贤的脚底板舔来的。

但是他没有忘记孙承宗在朝内的时候,那种恐怖的压制力,权倾朝野魏忠贤,想针对孙承宗也要掂量一下。

孙承宗归京,那东林党坐大几成定局,他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