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国军最早深耕的一批州县,安国军在宜兴县的影响力自然不小。县中大族经过安国军的拉拢和打击之后,基本上已经承认了安国军的统治。
如今县中的大小事务基本都是由派驻此地的税务司暗中把持,真正的县衙已经成了摆设。
通过已经深入到村寨的各个税收小组,税务司对基层政权的把控能力绝对不是朝廷可以比拟的。
与欣欣向荣的税务司相比,宜兴县衙则要冷清、荒凉得多。
按照朝廷的规矩,宜兴县除了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巡检五人属于朝廷官员有俸禄之外,其他的吏员以及各种杂役、奴仆等都是知县花钱聘用的,所需钱粮都是从税收中截留。
现在税收的事情衙门已经没有办法插手了,朝廷的俸禄也是时有时无,如果不是还有以前的底子在,知县等人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因为断了收入来源,知县虽然颇有家财,也不可能用自家钱财来为那些吏员们发工钱。加上县衙早就无所事事,知县干脆就将那些吏员们全都解散了,只留下一个看门的老头,以及一个师爷、两个长随,搞得县衙里的官比干事的人都多。
失去了衙门的背景,加上安国军对于为非作歹的事情处理非常严格,那些世世代代在宜兴县作威作福的吏员世家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宜兴县的知县彭家齐正在为自己的前程苦恼。
作为三榜进士,等待了几年时间,又上下打点花费了不少人情和钱财,彭家齐才分配到宜兴县为官。
要知道江南地界的知县可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起码比北面的知府都要珍贵。
彭家齐来到宜兴之后,虽然没有大肆刮地皮,但是各种潜规则下的收入依然不少,几年下来早就回本了,还赚了不少。
不过盯着宜兴知县位置的人可不少,彭家齐知道自己最多干一任,下一任就不知道要被发配到什么地方了。
正当他为自己的前途发愁的时候,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京师被攻破、南京朝廷新立、安国军强势接管江南,一连串的大事发生,也没人顾得上惦记他的知县位置了。
等到局势平稳之后,还是没有人想要他的知县位置,因为这个时候知县已经成了傀儡,根本捞不到什么好处了。
彭家齐知道大明朝估计存在不了多久了,作为前朝旧臣,他必须早点为自己找一条出路。一旦安国军将他淘汰了,没有了官员这个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