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六章:赢了?建虏不过如此(1)

河道改制这颗石子,投进大明这滩深不见底的水中,尚不会引起涟漪,它还需时间的沉淀和发酵,才会产生。

王永光、孙居相皆是究竟宦海的老臣,心里深知他们所做之事,是何其重要的存在,没有形成整套构想,是不能轻易公之于众的。

这份经历。

这份稳重。

这份实干。

这份眼光。

恰恰都是朱由校所看重的。

大明是小农经济的体系,所运转的治国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没有形成阶段性的治政。

这不好,很不好。

先知先觉的优势,叫朱由校深知阶段性的治政理政,围绕一个范畴,要达成那些谋定的改变,以为下个阶段打下基础,是何其重要的存在。

天启元年到五年,就是朱由校的第一个阶段治政理政,初步叫大明摆脱困境,铲除一些弊政,改变治政理念,叫党争压制,叫官场改变,叫吏治改变,叫军队改变,叫生产力提升,叫开海成势,叫国库充盈

朱由校将其称为大明自我救赎的五年。

朝中各派、无派的文官群体,都在揣摩少年天子的新政,可殊不知朱由校的新政,早在他御极登基时,就逐步在推动了。

统御这个庞大的国朝,特别是内忧外患严重,最不需要的就是轰轰烈烈,要的就是润物细无声。

懂得借助现有环境,利用现有党争,拉一派打一派,像埋伏一般,一点点叫大明有所改变。

这才是关键所在。

“这个王永光和孙居相,都没辜负朕对他们的期许。”朱由校放下手中奏疏,面露笑意的说道:“自离开这乾清宫,朝中并没有相应的风声,看来他们都很清楚,就此时的朝局,一旦河道改制捅出来,又将掀起怎样的风波。”

“皇爷,奴婢有些不清楚。”

魏忠贤捧着一盏茶,走到朱由校跟前,低首放下,不解道:“皇爷明明很看重河道改制,可为何到谋事时,却又慢了下来?毕竟皇爷先前多次讲过,水利的建设和防范,都到了很严峻的地步。”

“这就是治国如烹小鲜。”

朱由校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这个火候,菜品,佐料,究竟该怎样放,何时放,里面都是有讲究的。

火候大了,容易糊锅。

火候小了,容易变味。

那菜品,佐料呢?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