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三章:进谏!兴农之本(3)

过御览诸多案牍,发现近些年来,大明境内的灾情,渐渐多了。”

治理幅员辽阔的大明,向来就是做这件事情,会牵扯到别的事情。

想要将这些直接或间接的事情,都逐一的进行解决,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像这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实绝大多数的大明官员,是不愿意去过多触碰的,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

与其得罪一群人,那为何不务虚呢?

这也是空谈误国的积极土壤。

相较于依托小农经济体系,而筹建起来的一应衙署,朱由校的内心深处,并不是很满意的。

就好像什么都管了,但是却没有彻底管到位。

若是在明初或明中时期,不想改变,那就不改变吧,毕竟处在承平时期,一切都是能相对解决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

处在这等风口浪尖之下,还身处大航海时代,倘若不能抓住这个契机,积极地进行谋改的话,那大明江山迟早就会倾覆。

跳不出历史周期性的轨迹,那依托小农经济的新政,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陛下说的没错。”

徐光启点头说道:“相较于地龙翻身这等灾情,朝廷是没有办法预防,可是像旱灾,水灾,蝗灾等,都是能进行有效预防的。

即便上述这些灾情发生,不能彻底杜绝,但至少能削减些影响。

可是做这些预防的事宜,会牵扯到很多,尤其是官员的政绩,关系到他们的仕途,这使得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

“!!”

随驾的魏忠贤、刘若愚、刘文炳、陈光裕这些太监和勋戚,骤然听闻徐光启所讲,那一个个都脸色微变。

娘的。

还真是什么话,都敢讲出来啊。

此时的他们,一个个都别过脑袋,就装作没有听见。

“呵呵~我大明啊,若是能多些像卿家这等务实肯干的贤臣,那也不至于会这般。”

朱由校微笑着说道:“不过像这些话,卿家不必呈递奏疏,朕心中有数,知道该怎样解决。

水利设施的建设,卿家就不必多忧愁了,朕来解决,这不单单是为了农业,也更是为我大明。”

在大明的朝堂上,地方上,从来都不缺少正直敢言之辈,怎奈在原有时间线上,这些务实肯干的人才,都没有好的下场。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