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的这些人,多是从江南过来的,都没有见过天子,谁心里能想到,眼前这位少年,就会是大明天子呢?
“徐卿无需多礼。”
在陈经纶他们惊愕之际,朱由校笑着站起身,手里拿着红薯秧苗,朝徐光启走去,弯腰搀扶起来。
“徐卿,近来消瘦不少啊。”
见徐光启消瘦很多,朱由校关切道:“农科的事宜虽重,但凡事都要循序渐进,徐卿要多照看自己。”
“是,臣一定注意。”
徐光启微微欠身道:“臣不知陛下驾临,未能”
“好啦。”
见徐光启要告罪,朱由校笑道:“卿家要做的事情重要,朕也是知晓,卿家从保定那边赶回京,所以就过来看看。”
“学生等拜见陛下。”
此时,陈经纶这些农科子弟,难掩激动,纷纷作揖行礼道。
“陛下,学生方才僭越了。”而陈经纶更是说道:“请陛下”
“不必这般。”朱由校看着陈经纶,对众人说道:“说起来,是朕不请自来,不必这般,都免礼吧。”
这些都是农业的人才,或许现在的他们,还没有真正成才,不过修习的多了,相应经验多了,那就是大才。
这些都是好苗子啊,总不能因为一两句话,就砍了人家脑袋,以彰显所谓皇权吧?
想耍威风,可也不是这般耍的。
对待各领域的人才,朱由校向来是没任何架子,甚至没有任何戒备的,毕竟大明想有所改变,靠的就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