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陛下的高瞻远瞩。
包括陛下御极登基以来,所做的诸多决断,无一不在表明一个观点,大明恐是要推行新政啊。”
“是啊。”
杨廷筠轻叹道:“现在想想,陛下所做决断,涉及到的诸多层面,就是在推行新政,只不过却是一环扣一环。
这和太岳公所行的那个新法,有着本质区别啊。
陛下从不急于一时之功,陛下所谋是一步步的改,想想当初的朝堂,是怎样的混乱,是怎样的失控。
再想想时下的朝堂,看似是乱的,可实则这一切,皆在陛下的掌控之内,甚至包括我等”
李之藻也好。
杨廷筠也罢。
此时此刻,心里皆产生一个念头。
乾清宫的那位少年天子,心性是何等坚韧,城府是何等高深,还没有成年啊!
有了大明皇帝这层光环加持,叫很多人心里都忽略一点,时下的朱由校,才不过十六岁啊!
“接下来这段时间,咱们都有的忙了。”
李之藻低头看着手里的公函,轻叹道:“事已至此,有些事情就不得不做了,且回翰林院,等候陛下谴人所送案牍吧。
说实话,某亦很想知道,陛下所言的大明财政学院,跟朝野间所传的那些,究竟有那些不同。”
“只怕经过此事后,我等必被人所怨恨啊。”
杨廷筠苦笑着摇头道:“但是这些事情,就算我等不做,恐还会有旁人去做,然某亦想看看,陛下所谋新政,究竟是怎样的。”
大明所表露出的困顿,叫不少有识之士感到心忧,倘若大明继续这般下去,那所面临的问题更多。
李之藻和杨廷筠就在此列。
作为大明治下,最早接受西学的群体,这叫他们和大明的传统官员,亦或者说守旧的读书人,是不一样的。
对待新鲜的事务,他们都敢去尝试,哪怕是背负所谓骂名,先前所经历的种种,早就让他们不在意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