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百零三章:治政(2)(1)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小到个人,大到国朝,都存在着利益之争,这是人的本性,所以规矩就变得无比重要。

为何历朝历代的王朝,对宗法礼制这般看重,从根上来论,此乃治理天下的法统!

没了法统,就没了人心。

没了人心,就没了根基。

一旦根基不稳,那离江山倾覆就不远了。

不过有制定规矩的,就会有破坏规矩的。

大明传承两百余载,被层层加码的规矩不少,可被借用祖制之名,增设屏障和樊笼的也不少。

开海,就是其中一项。

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大明朝堂对待开禁海这一政务上,表现出反复之象,可背后所代表的,却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利益!

别看读书人出身的文官群体,尤其是江南诸省的官员,表明开海就是祸端,就是劳民伤财。

可是在私底下,这帮文官群体里的一些人,背后的宗族、姻亲、拥趸等,可没少通过走私海贸,去大发横财。

一念之间,能造福天下。

一念之间,能坑害天下。

身为大明统治阶层,除了大明天子外,那庞大的官员队伍,背后所代表的各方群体,一旦没了震慑和制约,那就是一头头狼!

利益之争无穷尽。

兵部。

“就时下枢密院这边,所明发的辽前战报来看,尽管抚顺、懿路等地丢掉了,然辽左整体局势,依旧对我大明有利。”

兵部尚书崔景荣,指着眼前的奏疏,皱眉道:“所以本官觉得,此时向御前呈递援辽奏疏,着西南等地的土司兵,再奉诏抽调援辽,有些不合时宜。

熊廷弼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辽左战局打到现在,沈阳城也好,辽阳城也罢,都没有叫建虏攻陷下来。

况且朝廷此前增派到辽地的援军,已经够多了。

这还没有算上,陛下所派的几支天子亲军。

所以这份援辽奏疏,本官觉得不能呈递御前,此事就此作罢,不要再谈及了。”

说着,崔景荣的目光,定在袁应泰身上,显然对袁应泰此举,心里颇有些不满。

“大司马,你心中就这般笃定,辽左战局无忧?”

袁应泰眉头紧皱,迎着崔景荣的目光,说道:“倘若这熊廷弼所呈军报,其中掺杂有利于他的话,那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