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七十章:寇可往,吾亦可往(1)

看似波澜不惊的大明朝堂,实则却是暗流涌动,只是一切都藏在暗处,叫很多人误以为大明无恙。

往往一块小石子的投进,不加以控制的话,就会形成旋涡。

复杂多变的利益之争,往往披着心忧社稷的外皮,站在道德制高点,手捧大义,不断指摘有损他们利益的事宜。

统御整个天下,靠的并非是皇帝一人,需要文官群体来分层治理,这样才能确保秩序稳定。

只是大明文官的出身,多是享受特权的群体为主,比如士绅,比如大小地主等,所谓的寒门或黎庶,几乎忽略不计。

即: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变相形成皇权和臣权之争,其复杂性,局限性,拉锯性等等,远比想象中的要厉害太多。

“当初天子特设枢密院,以总揽平叛事,就是错误的,然天子喜乾纲独断,不听朝中所进良言、谏言,若辽东真的生乱,那大明社稷危矣啊!”

“倘若建虏真的攻破沈阳,辽阳,特设所谓的廉政院,以追查漕运漂没,这无疑会加剧混乱啊。”

“还有,本官先前就觉得熊廷弼,是夸夸其谈之辈,可陛下却一意孤行,以中旨擢辽东督师”

去往乾清宫的途中,朝中的阁臣、枢辅、廷臣等,一个个神情各异,不少廷臣相聚在一起,小声议论时下局势。

属东林党议论最欢。

面对汹涌的舆情导向,京畿治下在所难免的受到影响,连带着整个朝堂上下,亦跟着受到影响。

辽东。

建虏。

早就变成左右大明的诱因。

往往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就会引起相应涟漪。

这也是为何朱由校极其坚定的,要将党争和辽东隔绝开的根源。

仅在辽东这片黑土地上,朱由校需要一场由他主导谋划,并能战胜建虏的奏捷,以增强势颓的皇权,震慑各怀心思的群体。

“奉上谕,内阁、枢密院大臣,进殿觐见。”在乾清宫正殿外,静候多时的刘若愚,见到众大臣齐聚,朗声道。

方从哲、叶向高、刘一燝这帮内阁大臣,王象乾、王在晋、王洽这帮枢密院大臣,神情各异的向前走去,准备进殿觐见天子。

受涉及辽前舆情的影响,京畿治下已有生乱之势,朝堂更是热议不绝,尽管有枢密院出面辟谣,可收效甚微。

一场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打残的不仅是大明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