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来讲的确很吃香。
只是朱由校并不想要这些。
“理藩院侍郎、郎中一级官员,暂时空缺着,等朕遴选到合适的良才,再补充。”朱由校收敛心神,对张维贤说道。
“先将一应主事,包括低阶的官吏,从礼部、兵部等有司,调派一批过来,理藩院要强硬起来,别想着是特设的,就觉得低人一等。
朕为何叫卿家,出任理藩院尚书?
那还不是卿家,是大明世袭罔替的英国公?!
若连这点压力,都扛不住的话,那朕日后怎样重用卿家?怎样重用忠于社稷的勋戚?”
朱由校释放出的讯号,叫张维贤难掩喜色,当即作揖道:“请陛下放心,老臣定竭尽所能,将理藩院执掌好的!”
从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大明勋戚在朝权柄,就被逐步驱逐出去,执掌大权的五军都督府,更是被彻底架空。
虽说大明历代的天子,都或多或少的重用在京勋戚,可权柄依旧受到限制,且被朝中文官死死盯着。
生怕学那位搞什么复辟。
但是透过新君的举止,张维贤明显感受到了,新君对在京勋戚很信任,不然不会在刚御极称帝时,就叫他提督京营戎政。
更不会特设京卫都督府,叫刘文炳、卫时泰这帮勋戚担任要职。
现在又多了个理藩院,不知不觉间,他们勋戚群体,开始在朝做事的人,也渐渐的多了起来。
最为重要的一点,不管是那件事情,都叫朝中的文官,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
“有这样的决心,是好事。”
朱由校摆手道:“英国公,你就别待在朕身边了,尽快把理藩院做好,不过京营整饬事,也绝不能放松。”
“老臣领旨!”
做大明的皇帝,当然谁能巩固皇权,那朱由校就会用谁。
像张维贤、刘文炳这些勋戚之家,都是忠诚于大明社稷的,或许他们有自己的小心思,但这一前提是不会改变的,那朱由校为何不重用他们?
造成大明‘文贵武贱’的政治生态,不就是明初时构建的文官和勋戚,那默契的制衡态势,被彻底打破了?
坐上皇帝这尊宝座,像情谊什么的,都是不可靠的,作为大明最该理性的人,朱由校是一步路,都不会叫自己走错的。
“皇爷李太妃叫奴婢过来,想请皇爷移驾,钦定选秀事。”在张维贤前脚刚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