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大明的皇帝,意味着权谋算计,离间背叛,困难叠至的浪潮,会一波接连一波的袭来。
一只脚迈进王朝末年的大明,除了自身所存弊政和毒瘤,还受小冰河时期的影响,治下各地灾害频生,加之肆虐辽东的建虏,叫本就艰难的大明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朱由校明白自己面临的处境,但既然要当大明的皇帝,那他就有信心,一一将这些顽瘴痼疾和毒瘤铲除掉。
明确了登基大典、御马监掌印太监事,朱由校那紧绷着的心,才算稍稍放松了些。
“沙沙”
在王安、张维贤、方从哲、刘一燝等人的陪同下,乘坐撵轿的朱由校,便朝着仁智殿方向而去。
身为大明的新君,尤其是以孝治天下的大明,对待大行皇帝一事中,朱由校必须要做到无可挑剔。
移宫案在自己的谋划和忍耐下,最终消散于无形。
那红丸案呢?
坐在撵轿上的朱由校,神情看不出喜悲,心里却暗暗思量着,受内廷、外朝多方的牵绊和影响下,李可灼敬献红丸一事,致使泰昌皇帝身死,可最后的结果,却是那般的差强人意。
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御药房事的崔文升。
鸿胪寺丞李可灼。
这两个红丸案的涉案之人,一个贬到南京,一个遣戍边疆,可事实真相究竟怎样,最后却成了一桩悬案。
并且红丸案一事,叫朝中的东林党抓住契机,将方从哲从首辅之位拽了下来,闹得朝堂是不得安生。
此案的风波,一直闹到天启二年,才算告一段落。
这也为天启三年,东林党掌京察之实,驱逐朝中的齐楚浙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丸案不能就此作罢,必须在举办登基大典前,拿下李可灼。’
想清楚前因后果的朱由校,眸中闪过一道精芒,‘此案,绝不能叫外朝定夺,必须借厂卫之手,除掉李可灼,杀了崔文升,拿下郑贵妃,将火引到就藩洛阳的福王身上。’
想执掌大明,就必须处处占据先机,不能叫外朝的党争,影响到整个国朝的秩序,不然之后插手辽东,保住熊廷弼,就不是那般容易的事情了。
还没完成登基大典的朱由校,思绪已想到御极称帝后,自己要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了。
“殿下,仁智殿到了。”
王安微微欠身,对朱由校拱手作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