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李林甫明显把杨云捧到很高的位置上。
最关键一点,杨云能时常去见李隆基,有什么重要事情的话可以通过杨云的关系直接跟李隆基汇报。
以前杨云只是虚有其名的御史大夫,就算张九龄和李林甫有事也不会随便托付杨云去君前奏请,因为那不是杨云的职责范围。
但杨云上了中书侍郎的官衔后,朝中无论大小事务都可以通过杨云去说,这正是高力士对杨云越发忌惮的根本原因所在。
不是二把手,胜似二把手。
“中书侍郎权责重要,非要坐衙处置不可,每日都需要早些来衙门应卯,若你不至……当日差事便不得过问,有休沐或是病休,也需要老夫准允。”
张九龄在杨云面前依然拿出公事公办的态度,他的话也是对杨云说,无论你做什么都要听我这个上官的。
杨云没去跟张九龄争论,无论张九龄的态度如何,始终张九龄是他的长辈,同时也是朝中资历深厚的老前辈。
张九龄的脾性跟杨云的确不怎么对付,杨云不太喜欢跟张九龄这样虽然才华卓著但思想却很保守的老家伙共事。
“若遇议事,则往中书门下,与老夫同往……”
张九龄解释还算详尽。
所说议事,是大唐宰相级别官员共聚一堂的会议,一般是遇到重大的事情才会召集起来开会。
中书门下设在门下省,也就是俗称的“政事堂”。
李林甫作为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吏部尚书也有资格进政事堂,而整个大唐有资格进政事堂的人一共有十多位,杨云在其中排名第六,比起黄门侍郎和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六部尚书位次高。
大唐最高权力机关的三省,其职务虽多,但很多并不常设。
张九龄作为中书令,在政事堂的官员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尚书左丞挂知政事头衔的牛仙客,在张九龄之下就是侍中。
跟张九龄大概说完,杨云便可以回去了。
杨云跟李林甫出来后,李林甫笑着说道:“别看国师只是中书侍郎,但你可是大唐的卫国公,你的爵位比张曲江高多了,他以后见了你是要行礼的。”
杨云挂爵,名义上比张九龄地位要高,但谁都知道大唐中后期爵位已经不值钱,在朝中的话语权杨云显然没法跟张九龄相提并论。
“张令公在中书省内都有人对其不服气,你下面几个中书舍人,都可以为你所用,将来整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