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二章 投其所好(4)

起到任何的作用,而赵国的官吏制度,说起来也是非常的简陋。赵国的中央官,有国相,假相,司寇,御史,内史,中尉,宦者令,师,左师,博闻师,司过。

其中国相就是君王的左右手,负责国内大小诸事,假相是国相的左右手,帮助国相处理大小诸事,司寇负责刑讼,御史负责记录,内史负责租税和财政支出,中尉负责举荐贤才,宦者令负责内廷事务,师负责教导王和太子,左师是年老的参议人员,给君王提出建议,博闻师是君主的学术顾问,司过负责谏议。

而一个官吏担任这个位置后,他的门客们就会围绕在他的周围,自动的形成一个部门,这跟秦国的官制差距太大。赵括觉得,若是要改良吏治,首先得改良官制,做到分工明确,不能杂乱无章。这样一来,可以效仿后世的公务员,针对每个部门进行专业的考核,从中选择优秀的贤才来出任官职。

赵王听到赵括谈及贤才,整个人就有了精神,认认真真的听着赵括言语。

“吏治真的能选拔出更多的贤才吗?”

“这是自然,让各地推举有道德的贤人,或者进行考核来确认他们的才能,不只是对赵国内的贤才,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能通过考核,就能受到您的重用...得到丰厚的赏赐,在赵国拥有很高的地位。这样一来,天下的贤才都会聚集在您的麾下。”,赵括认真的说道。

赵王激动的险些跳了起来。

“秦国本来是弱小的国家,秦孝公书求贤令,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邀请各国的贤人前来秦国,秦国因此而强盛,如今您为什么不效仿他,来向全天下展示您对贤才的渴望呢?”,赵括反问道。

“好,好,寡人这就下令,就按您所说的去办!”,赵王迫不及待的就要起身,赵括却急忙拉住了他,认真的说道:“上君,这件事并不能着急,官吏的选拔是国家的大事,请您等待一段时间,等庞公,平原君等人赶回邯郸后,赵国的贤才们一同商谈,我听闻,三个才能一般的人所提出的建议就能超过一个贤明的人,何况是赵国内群贤所提出的建议呢?”

赵王无奈的坐了下来,委屈的看着赵括,问道:“庞煖什么时候才回来啊?”

“他应该会去往魏国,跟平原君一同回来。”

赵王沉思了片刻,方才站起身来,说道:“不行!寡人要给魏王写信,让他将平原君快点送回赵国!”,赵括告别了赵王,走出了王宫,韩非笑了笑,方才对赵括说道:“老师...师...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