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七章 欲速则不达(2)

军就能大破之,究其原因是因为叛军注意力都放在了淝水东岸,而三郎从淮北绕道,在以骑军突袭,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而叛军骑兵少,寿州周围又都是平地,利于骑兵驰骋,三郎又是天下间骑战数一数二的骁将,自然是打的叛军难以招架...”

“而寿州淝水之战后,天气转暖,又连日大雨,三郎麾下的骑兵就在无用武之地,所以双方一路相持到庐州,吴逆惊惧而死,才迫降余部...三郎与我言说,薛巨鳞、刘台卿等人治军用兵都是当世一流之选,有名将之资。只是没有进身之阶罢了,如今这些人带着数千老卒,与红莲军合流,尚有汪汀山的水军,可以纵横巴山楚水,而官军铁骑在这里却难有用武之地,又不耐山林潮热,如今是夏季,一场疫病都能让朝廷大军难以招架...”

“除此之外,红莲军是发于江湖,成于民间,此次起事之后,与吴逆叛军不同,从来不与官军争夺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纵横山林,到处都有教众接应,听说他们消息甚至比起朝廷大军来还要灵通...”

傅懋修闻言之后点了点头,傅淮川基本上是把目前朝廷平叛的不利处说的很透彻了。

与他所想的大差不差。

但父子二人这番言话,却只能关起门来说。

“那你可有平乱方略?”傅懋修继续问道。

傅淮川道:“有,但却不合时宜。”

“要多久?”

“最少两年。多则三年。”

傅懋修听完之后才明白过来,为什么大郎会说有方略,但不合时宜。并且断定这场动乱要持续很久。

不管是跟太子还是跟道君皇帝,说这场叛乱可能持续十年八载,但我的方略三年之内就能平定叛乱,这无疑是不合时宜的。

甚至御史都了都得上书弹劾一本,按个“扰乱军心”“为贼张目”的罪名。

毕竟“庶人成浚”已经称帝了,朝廷必须从速剿灭的。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啊。

这时候说这场叛乱可能持续个十年八载,这不就是“扰乱军心”吗?

然而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做起事来,还是失之于急字。

朝廷上下,包括皇帝太子在内,所期盼,所筹划的都是在几个月或者一年之内,平定叛乱。

现在上呈一份三年攻略,那就是在讨人嫌啊。因为朝野上下的共识就是要从速。最多是战事如果真像傅家父子预料的一般,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