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六章 多方云动(4)

闭目养神的朱由检,发现对方还没有开口说话后,他又继续汇报道:

“广东、广西、福建三地,合计迁九十六万百姓前往交趾,南直隶和浙江、江西也迁出二十九万,加上云贵和四川的七十二万人。”

“算上陕西的百姓,应该在明年年末左右,交趾的汉人数量会达到了二百三十万不到”

“加上迁移旧港和小西洋,南州的百姓,今岁和明岁两年间,我朝预计要从原本两京十三省内,外迁约三百万人左右,内迁二百万左右。”

外迁三百万人,内迁二百万

这样的迁移规模,除了明初洪武、建文、永乐时期以外,大明再也没有过这么大规模的官方迁移。

尽管这些年朱由检一直在迁移百姓,但规模最大的时候,也不过就是天启二年徐鸿儒叛乱,对辽东迁移灾民二百万,对琉球迁移福建灾民百万罢了。

这合计不过三百万,而眼下大明却迁移了五百万人。

这就是旱情的一个好处,人活不下去,必须得离开故土。

至于迁移中有没有强制性?这点朱由检没有任何担心的。

如历史上的河南大饥荒一样,没饭吃,上千万百姓自发向着陕西、山西、山东、湖北迁移,仅凭两条腿便走了数百公里。

在饿死的局面下,所谓的落叶归根反而成了笑话。

为了准备这场大迁移,朱由检可是从天启二年就开始对各大船厂下令造船。

皇店的运载力量,两年时间迁移沿海的百来万百姓不是问题,而陆地上的百姓迁移也不是问题。

四川和云贵的百姓早就被洪承畴招募为民夫迁移交趾的红河三角洲平原了,剩下的无非就是江西、南直隶等地方的后续移民。

至于陕西的百姓,苦了他们一些,需要用双腿来迁移,但这也没有办法。

蒸汽机车弄不出来,雷酸汞炸药也在研制中,矿产虽然一直在从南洋北运,但数量根本不够制造一条上千里的铁路,没有铁路自然就推动不了有轨马车。

这点上,朱由检急不来。

宋应星他们已经将蒸汽机推进到“萨佛里蒸汽机”了,只要在解决几个问题,就能推动到“纽科门蒸汽机”。

不过即便到了这个阶段,宋应星他们还需要搞定分离式冷凝器、汽缸外设置绝热层、用油润滑活塞、行星式齿轮、平行运动连杆机构、离心式调速器、节气阀、压力计等等问题,才能研制出可以作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