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二章 诸事繁杂(6)

“虽然平抑粮价是好,但谷贱伤农,例如辽东之地,本来物价比起其他地方十分高涨,不止是粮食和盐、还有油、醋、布匹都价格十分高昂。”

“眼下粮食价格回落,在田地里讨生活的辽民百姓就买不起一些布匹了……”

谷贱伤农,陆文昭想说的就是这四个字,而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朱由检心中早就有了办法,因此胸有成竹的说道:

“布匹贵,就在御马监南场开设织布厂,雇佣佃户妇女前来织布。”

“谷贱、那就在农闲时雇佣辽东百姓修缮道路、建设石桥,修缮水利,开矿制铁。”

朱由检说着这话,尽管他并不知道历史上的珍妮纺纱机怎么知道,但他知道眼下大明的纺织技术是世界一流。

丝织技术上,明代中期开始普遍采用了脚踏二人缫车,一人一日可缫丝30两。

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了明后期改进的五人缫车,即一人执爨,二人专打丝头,二人主缫,五人可“缫丝三十斤”。

棉纺织业方面,浙江《海盐县图经》载“纺者日可得纱四、五两,织者日成布一匹”。

《嘉善县志》则记载“东南乡妇女日织三匹者,然小而粗,不如松江远甚”,“妇女勤纺织,早做夜休,一月常得四十五匹”。

这代表了江南当时的纺织水平,而这样的纺织水平,还只是因为大明的内部市场。

只要大明日后扩大了基本盘,人口不断增长,以皇店的国有官营来贩卖布匹,那么纺织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自然也就有人会去研究更好的纺织机。

所有的科技,都来自生活需求,一旦有了需求,就会有人去创新。

就好像蒸汽机是因为英国的采矿业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单靠人力、畜力已难以满足排除矿井地下水的要求,而现场又有丰富而廉价的煤作为燃料。

现实的需要促使许多人致力于“以火力提水”的探索和试验,最终一点点完善了蒸汽机。

朱由检不知道蒸汽机怎么制造,但他知道基本原理,等燕山所的学子慢慢成熟,科学院也就会开设,随后对各种科技进行研究。

朱由检要开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就是日后的大明,对钢铁的需求太大了。

想要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域,掌控乌思藏、西域、漠北、东北、西南等地,就需要大明拥有极大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